4月18日全國機械工業職業能力建設工作會議在京召開。中華全國總工會兼職副主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首席技能專家高鳳林,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能力建設司職業技能資格處副處長李樂苗,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黨委常委、機械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于清笈,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機械工業人才評價中心主任李奇,中國機械冶金建材職工技術協會副會長王曉潔,中國高技能人才十大楷模、中國一汽首席技能大師李凱軍等領導、國際嘉賓、勞模專家及行業代表等300余人參加會議。大會由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機械工業人才評價中心副主任孫頤主持。
為推進“一帶一路”國際人才評價項目走深走實,于清笈代表中國機械聯向埃塞俄比亞卓越工程中心捐贈10臺3D打印機。埃塞俄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公使安達爾古.貝爾赫出席捐贈儀式并發表致辭。他回顧了兩國關系以及歷史友誼,并代表埃塞俄比亞政府對捐贈表達了感謝,對中埃合作項目表達了關心與美好祝愿。
4月18日下午機械工業“一帶一路”國際人才評價項目成果發布及工作會議在中國職工之家順利召開。會議邀請到了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機械工業人才評價中心副主任孫頤,徐工集團徐州工程機械技師學院副院長張園莉,教育部魯班工坊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原天津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張維津,歐中教育與文化聯盟副秘書長穆德寧,機械工業出版社數字資源創作中心主任謝欣新,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機械工業人才評價中心技術開發處處長郭一娟以及行業院校代表60余人參會。會議由機械工業“一帶一路”國際人才評價項目辦公室副主任、北京企學研教育科技研究院副院長李昂、機械工業人才評價中心技術開發處楊汪洋主持。
會議伊始,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機械工業人才評價中心副主任孫頤致歡迎詞,首先對與會嘉賓、代表表示歡迎,對會議的順利召開表示祝賀。孫主任簡要回顧了國際人才評價項目的發展情況,展望了未來國際合作的光明前景。她強調,中國企業、院校走出去是大勢所趨,鼓勵與會人員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推動中國教育、中國制造走出去。
歐中教育與文化聯盟副秘書長穆德寧先生代表歐中教育與文化聯盟對本次會議的召開表達了祝賀,介紹了歐中教育與文化聯盟的基本情況,聯盟旨在通過鏈接奧地利本國以及歐洲其他國家的政府、行業、企業以及院校等資源,圍繞數字技能領域與中國的政府、行業、企業以及院校開展對等的合作與交流,希望通過在奧地利以及歐洲國家的資源鏈接,優質的項目設計能加強中國與我們更加深入的交流與合作。
巴基斯坦中巴職業人才評價項目聯絡官莫哈默德·沙福拉斯·馬利克先生通過視頻致辭。馬利克先生表示巴基斯坦方面希望引入中國職業教育資源,能夠提升我國職業教育整體發展,特別是為青年人圍繞現金技術提升技能水平。同時也將依托巴基斯坦國家職業與技術培訓委員會(NAVTTC)所負責全國的職業院校,通過資源整合。能夠與中國院校在教師培養、青年人培訓等方面開展具體的合作。
為了使項目設計與執行更加的科學合理,會議邀請到了教育部魯班工坊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原天津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張維津,結合雙高校建設背景下“教隨產出、產教同行”特色模式進行了專題報告。張院長提到“一帶一路”對指教出海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提供了政策支持、資金保障和廣闊的國際合作空間,沿線國家對人才的迫切需求,更是加強了與當地的聯系。“校校合作”、“校企協調”、“校府支持”三大路徑為魯班工坊打造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品牌奠定了兼職的基礎和保障。
機械行業職業能力評價考試站派代表參加會議,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機械工業人才評價中心技術開發處處長郭一娟為江蘇省吳江中等專業學校代表進行授牌,并發布《機械工業國際化職業評價規范編制規程》。
會議上半場最后的環節,機械工業“一帶一路”國際人才評價項目辦公室、北京企學研教育科技研究院院長助理陳杰文與歐中教育與文化聯盟副秘書長穆德寧簽訂了《中國-奧地利數字技能人才交流與評價項目合作備忘錄》,為未來中奧雙方開展數字人才交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會議下半場,徐工集團徐州工程機械技師學院副院長張園莉介紹了在中國企業“出海”的背景下,探索徐工人才賦能新范式。徐工集團作為行業龍頭企業,堅持人才培養和輸出,實訓基地的建成是落實國家“制造強國”“人才強國”與“一帶一路”戰略的三位一體實踐成果,標志著機械行業從“技能培育”到“標準輸出”的跨越式升級。
機械工業出版社數字資源創作中心主任謝欣新為與會人員介紹了機械工業一帶一路國際人才評價項目官方在線學習平臺——天工講堂國際版,結合教育和和職業開發智能化、數字化學習課堂,開發數字教材、數字課程,幫助學員自驅式學習,滿足人才培養需求,推動人才評價項目落地。
會議最后,項目辦公室副主任、北京企學研教育科技研究院副院長李昂為大家詳細介紹了項目實施進展和實施方案。李院長介紹了項目實施背景和設計思路,通過數字課程、人才評價標準、國際考試站幾個方面解讀了“一帶一路”國際人才評價項目的落地實施方案。
會議討論環節,院校企業代表紛紛發言交流,提出了在開展國際合作時遇到的各種困難和難題,表達了想要進一步參與國際合作的想法和愿望。